 
            知识产权为钥 启湾区创新之潮
大湾区的创新浪潮,正携向新之力奔涌向前。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暨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知交会暨地博会”)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办,湾区的创新智慧在这里汇聚、碰撞,孕育新的机遇。
产品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商标品牌的每一次打造,地方特产的每一次“破圈”,都离不开知识产权护航。作为全国唯一由粤港澳三地政府联袂打造的知识产权专业平台,知交会暨地博会历经六届深耕,在知识产权转化领域精准导航、积势蓄能,已成为映照湾区知识产权实力、引领行业方向的“风向标”。本届盛会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以精准服务为湾区创新生态注入专业动能。
织网架桥 创新与价值的链接地
机器人灵活的机械手臂、人工智能前沿的算法模型,还有低空经济硬核的技术方案……在这场知识产权“盛宴”中,我们可以读懂更多湾区的创新故事。
“最初站在展台前,我们盼着让更多湾区企业看见自己;如今再回望,这场盛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品牌曝光机会,让更多企业了解到我们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服务。”谈及与知交会暨地博会的渊源,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开发区分公司负责人朱姿英满是感慨。这家从广州起步的企业,初涉湾区时便瞄准“创新硅谷”潜力,而知交会成了它与科技型企业、初创公司精准对接的“敲门砖”。2019年首次参展,其服务介绍刚刚摆出,就吸引一波又一波企业代表咨询,“原来展会不只是‘摆样子’,能真真正正搭起沟通的桥。是帮我们打开市场、链接资源的‘长期伙伴’。”当时的惊喜,朱姿英至今难忘。
深知湾区企业的国际化需求,其特别强化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与高端IP战略咨询,更在展会现场见证过不少企业的破局时刻。一次,展会中有家居企业因产品专利评估新颖性不足发愁,华进律师团队结合竞品分析、IP挖掘布局,为其梳理专利池方案,最终筑牢保护屏障。
迈入第七届,本届大会更加紧扣核心命题,以更大规模、更细分类别汇聚全球资源——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专馆与地理标志交易博览专馆两大核心展馆,如双翼托举起“展示、交易、对接”功能;在此基础上,十二块主题展区细分领域,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专利成果集中亮相,欧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特色产品组团登场,预计吸引超200家国内外参展商。
其中两大特色专区尤为亮眼,“知识产权助力新质生产力专区”以实物演示、互动体验,让机器人、AI专利产品鲜活呈现;“助力百千万工程专区”展示科技兴农案例,为乡村振兴注入知识产权力量。
在这里,湾区的创新实力从抽象数字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知识产权的转化交易的链路、价值评估的维度、金融服务的力量在此汇聚流转,为创新成果落地铺就高效路径。让湾区智慧与全球创新脉搏同频,推动要素跨区域、跨国界流动。
硬核支撑 串联创新与产业良性循环
知交会暨地博会搭建起知识产权赋能平台,让更多企业在交流对接中找到创新方向、筑牢保护屏障。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站上“世界百强创新集群”顶端,这份“全球第一”的荣光背后,是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发力,更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
从专利快速预审的“绿色通道”,到知识产权工作站的“贴身指导”,再到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的“进阶赋能”,大湾区知识产权的政策红利像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持续激活着企业的创新活力。作为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年全球奖30强的6家中国企业之一,慕恩生物深有体会。慕恩生物知识产权负责人胡琴明介绍,在专利导航服务的“指引”下,其微生物杀线虫剂与可食用真菌蛋白两大研发项目,不仅少走了重复投入的冤枉路,更成功规避了潜在的侵权风险——最终,这两个项目分别获得“2024年生物制造产业优秀案例”与“2024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025年生物制造产业成果转化优秀案例”“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绿色低碳奖”,从实验室成果蜕变为行业认可的创新标杆。
立足湾区视野,知识产权既用数量勾勒产业创新的“广度”,更用质量标注产业升级的“深度”。
以广东为例,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省124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73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更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它们产出的原创型、基础型专利,不是“小修小补”的技术改进,而是能打破国外垄断、支撑产业自主可控的“硬核成果”,让“广东创造”不再是“数量堆砌”,而是“质量取胜”。
创新的价值,终究要落到产业土壤里才会生根;而知识产权,正是打通“创新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桥梁”。
广东的实践给出了清晰路径,一方面,通过专利转让、商标质押、证券化等方式,让“沉睡的专利”变成“流动的资本”,“十四五”期间,全省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69.27万件,居全国首位;2025年1—9月,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超1954亿元,惠及4545家企业;另一方面,主动构建“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全链式转化体系,推动175家高校院所盘点9.92万件专利,摸清“创新家底”;组织3万多家企业登记技术需求,精准匹配“创新供给”。
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间的良性循环,需要一张细密的保护网来兜底。保护知识产权实质上就是保护创新行为本身,激励创新活动,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运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提供法治保障,1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高效运转;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近三年处理纠纷超3600件,专利申请审查周期压缩90%以上,让侵权“露头就打”;而粤港、粤澳超455项合作项目、25个香港知识产权问询点,更让湾区的保护网络突破“地域壁垒”,形成“一张网、多层次、全覆盖”的格局。
“金钥匙”开局 解锁产业发展多元场景
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三者深度融合,成为打开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不同场景下释放出多元价值。
在“百千万工程”的田野间,它让“土特产”变“金招牌”,新会陈皮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今年正推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80亿元;化橘红通过种植技术专利实现标准化,从“小众药材”成长为“地理标志明星”,让乡村产业从“低端售卖”升级为“品牌化运营”。
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它让“实验室技术”变“全球产业链话语权”,广东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共建国际一流湾区知识产权强省,1243家优势企业与573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协同发力,推进实施粤港澳知识产权合作项目445项,打通“科研—产业—市场”的全球链路,让湾区不仅是“创新策源地”,更是“产业领跑者”。
在企业出海征程中,它为扬帆护航,全省布局建设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21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1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6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1家、全省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问询点”25个,形成全链条海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帮湾区企业规避国际风险、开拓全球市场,让“湾区智造”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站在“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的新起点,第七届知交会暨地博会的举办,既是对湾区知识产权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再出发”。未来,随着知交会暨地博会等平台持续发力,湾区必将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从“创新集群”大步迈向“全球产业高地”。
广东方案
成绩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省124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73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是产业创新的“主力军”。
广东1243家优势企业与573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协同发力,推进实施粤港澳知识产权合作项目445项,打通“科研—产业—市场”的全球链路。
实践
通过专利转让、商标质押、证券化等方式,让“沉睡的专利”变成“流动的资本”,“十四五”期间,全省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69.27万件,居全国首位;2025年1—9月,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超1954亿元,惠及4545家企业。
主动构建“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全链式转化体系,推动175家高校院所盘点9.92万件专利,摸清“创新家底”;组织3万多家企业登记技术需求,精准匹配“创新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