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州网 » 产 业 » 高技术 » 正文

越向上 越广州丨创新之城:有“梦想”的城都了不起

2025-11-05 10:30:34 来源:广州日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日前,随着一簇幽蓝火焰自南海深处破水而出,点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火种,广州也以火焰为“笔”,写下“创新之城”的滚烫宣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深海到全运会赛场,从实验室到城市肌理,作为国家“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广州始终以国家战略为锚,以城市未来为帆,坚定驶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星辰大海”。依托全运会超级场景,众多优秀科技成果得以落地应用,助力广州科创实力新跃升。

赛时强科技 赛后强产业

从“钻海取火”的深海壮举,到AI机器人穿梭赛场,从自动驾驶“天团”保驾护航,到“元宇宙全运村”虚实共生,科技办赛,已成为十五运会最鲜明的底色。

如今,科技不仅全方位重塑全运会的举办形态,更推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以“智创未来”的姿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在广州这座“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里,海洋科技蓬勃发展,“钻海取火”的壮举,不仅让科技“梦想”催动全运“梦想”扬帆远航,更是我国海洋尖端科技的“试炼场”。

“梦想”出征点燃梦想

从4500米级“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到万米级自主式潜航器,从设施先进的“海洋地质二号”到移动国家实验室“梦想”号,如今的南海之滨,海洋科研正一路朝着更深、更远、更高精尖的领域前行,这与“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完美契合。

在广州建造、入列的“科技航母”“梦想”号,拥有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足以让“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号还建有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等九大功能实验室,配置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建成“船舶智慧大脑”,可实时汇聚分析2万余个监测点数据。未来,它将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以及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

深藏于南海海底的可燃冰不仅是赛事“源火”的燃料,更是重要的海洋能源。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科学家不仅发现我国可燃冰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还创新形成可燃冰系统成藏理论。2017年和2020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是取得了全球首次和第二次海域可燃冰试采的成功,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到“试验性”试采的历史跨越。科研人员基于这两轮试采的现场数据及室内模拟实验,提出了可燃冰降压开采“三相控制”理论,为此次“源火”的成功采集提供了重要支撑。

湾区科技元素汇聚赛场内外

火种采集奏响了科技的“冰与火之歌”。赛场内外,各类科技元素也已整装待发,为运动员和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本届赛事,你可以亲身体验“创新之城”的发展。全球首款基于车规级芯片打造的L4级无人驾驶,不仅将为赛事出行提供高效服务,更将成为广州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活样本”;AR数字人民币钱包将支付与岭南文化传播相融合,为粤港澳跨境支付提供便利;“智慧步道”“智慧公园”……各类“智慧城市”体验琳琅满目,全民将共享科技办赛带来的红利。

各类新兴科技融入了赛事的核心流程。“元宇宙全运村”将依托AI与数字人技术,打造沉浸式虚拟赛事空间,让观众突破时空限制,感受全运会的魅力;10米级精度智能气象系统的精准预报,将为帆船、马拉松等户外赛事提供“米级”保障;低压配电网智能监测系统将守护电力安全,让赛事运行更平稳、观赛体验更流畅。

场馆建设与运营融入众多科技元素。广州市体育场馆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已接入多个体育场馆,实现场馆集群化智慧管理,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引入赛事医疗保障、智慧供电保障等系统,保障赛事安全平稳运行。

赛事还聚焦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部署了无障碍导航手语机器人、六足导盲机器人、无障碍导航系统,并提供AI实时语音转为文字和手语翻译服务。

企业揭榜路演 推动技术落地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大湾区协同创新的里程碑。广州正全力推动科技与体育、城市、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赛事期间应用的创新技术在赛后迅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无缝融入广州的城市肌理,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在全运会的超级场景里,自动驾驶技术将得到进一步验证,赛后将不断提升市民出行的舒适度;体育场馆的智慧管理系统,既能满足赛时高效保障需求,又能为赛后“体育+数字”场馆运营提供“广州探索”;精准的气象预报不仅能帮助赛事平稳进行,赛后也将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智能驾驶等现代化产业的场景落地提供强大助力。

广州还将开展系列配套活动:“科技全运路演计划”将定向邀请企业揭榜路演,推动技术与场景精准对接;“科技全运故事会”将通过纪录片、全民拍客大赛等形式,讲述科技背后的人文故事,让公众感受技术的温度;“全运超级场景科技展”将实现赛时全网投放,强化“科技有温度”城市形象。同时,广州将建立长效技术转移机制,如组织“科技场景转化投资对接会”等,吸引资本关注,加速技术市场化。

全运写真

1522米深海里的“冰与火之歌”

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任务中,“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潜入1522米深的海底,利用其搭载的“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在超深水海底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并以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采集过程。

在“海洋地质二号”的甲板上,记者亲眼见到了“海马”号。“海马”号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

这台机器整体重量约为6吨,长3米,高2.2米,宽1.8米。在水下,“海马”号能基本保持零浮力状态。它共有4个垂直推进器,4个水平推进器,助其在深水中游动。此外,“海马”号的前端有两个机械手,并配有广角摄像机、高清摄像机和照明设备。

记者注意到,“海马”号的顶端有一个“蘑菇头”,可外接一条长长的缆绳。这条缆绳用于连接船舶和“海马”号,可以给“海马”号提供电力和指令。通过缆绳内的光纤,船舶上的科研人员还能看到“海马”号摄像机拍摄的实时海底画面。人们将这条缆绳形象地称呼为“脐带缆”,正因如此,“海马”号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海底作业,已成功执行700多次科考下潜任务,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里的“劳模”。

“海马”号前端有两个灵敏度极高的机械手。2018年,“海马”号的机械手曾与我国另一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机械手,在1410米深海完成国旗交接仪式。当时,“深海勇士”号机械手紧握国旗传递给“海马”号,“海马”号则稳稳接住了国旗,赢得了船上科研人员的热烈掌声。

“服役”10年来,“海马”号最重要的发现是“海马冷泉”。这一冷泉生态系统就是本次“源火”所用可燃冰的收集点,于2015年3月被“海马”号首次发现,故而科学家将其命名为“海马冷泉”。

科研之外,“海马”号还执行了多次深海考古任务,打捞明代商船上的文物。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进行海底考古,机械手不仅要有精度,更需要轻柔操作,并握得住文物。“海马”号加装柔性机械手后,不但能准确抓取文物,内部还装有力度传感器,船上人员可以把控手指的力度,以防把文物按碎。操作时,“海马”号会一手取样,另一只手紧紧握着一个网兜。柔性机械手握住文物后,就将其放到网兜里。之后,文物就随“海马”号一起浮出水面。

本次“源火”采集,“海马”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源火”采集装置提供了机械、电气和液压接口,还实现了不同类型的保压和耐压单元的集成和控制。同时,“海马”号发挥了精准、精细的作业特点,准确找到海底冷泉渗漏点,再通过机械手精准操作,实现“源火”采集。

科技为笔 人才为墨 产业为纸

从昔日十三行的帆影到如今国之重器云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正努力以科技为笔、人才为墨、产业为纸,绘就波澜壮阔的创新长卷,让星辰大海触手可及,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广州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奋力开拓、稳步向前。

引重器:大科学设施频频“进驻”

一系列科创突破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设施的支撑。如今,众多国之重器落户广州,令广州科技星光熠熠。

万米深蓝,刻下“中国坐标”。2024年11月17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点提及这艘最大钻深达11000米的“科技航母”。

南海之滨,全球首个海陆结合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它将为可燃冰安全开发与海洋碳中和研究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生物岛上,粤港澳大湾区首座生命科学“巨舰”——人类细胞谱系设施破土而出,5万平方米的“生命方舟”将绘制发育、疾病与衰老的三维动态图谱,让精准医疗的“中国方案”呼之欲出。

深海、冷泉、细胞……一座座大科学设施,让城市的科技创新中心承载能力越发强大,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型科技设施“进驻”广州。

探生命:细胞方舟,解码健康图谱

强大的科研能力,助力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广州实验室剑指呼吸疾病防控,成功研发全球首款抗甲流PB2靶向药“昂拉地韦片”,一剂“中国药”为全球流感防控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翻开生命密码新篇章:团队揭示STING蛋白介导细胞凋亡新机制,开辟放疗防护新路径;全球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持续跳动21天的人源心脏,为器官移植带来革命性希望。中山大学团队创新鼻咽癌治疗方案,显著降低患者三年复发转移风险,成果获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刊载。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解码“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探秘“广寒宫”的过去和未来,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从深入地壳到破解细胞奥秘,从月壤研究到鼻咽癌诊疗方案,广州尽心尽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入星空里。

创未来:智行天下,赋能千行百业

十年磨一剑,科技与产业正在广州携手而行。

如今,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35万家,是2015年的7倍多;其中,规上高企达6988家,上市高企118家,广州还拥有全球独角兽企业24家,数量居全国第四。

创新主体数量的持续迸发,离不开广州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广州构建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设立科技创新母基金,新建14个概念验证中心。广州还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蓝图,正式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全球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阳光雨露”精准滴灌,让“金种子”在广州破土成林。目前,广州拥有未来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未来产业生态加速成形。

在智能无人系统领域,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相继上市,小鹏汇天建成全球首个飞行汽车工厂。

此外,国内首个专注低空飞行器气动研究的复合型风洞在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正式落成启用,填补了低空飞行器从实验室研究到真实场景验证的基础设施空白。

在具身智能领域,小鹏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里工实业“里掂D1”、高擎机电“海派兄弟”人形机器人批量交付,从“广州造”逐渐走向“世界用”。

在细胞与基因领域,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子羊城,干细胞、基因递送、免疫细胞疗法等细分赛道领跑全国。

在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领域,艾佛光通打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芯片全链条,高端滤波芯片告别“卡脖子”;粤通院搭建全省首个6G太赫兹通信原型平台;国腾量子铺就广佛肇量子通信示范干线。

在前沿新材料领域,中山大学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横空出世;金发科技、方邦电子等17家上市公司组成“材料军团”。

广州更设立“X”个潜力赛道,以“地平线扫描”机制动态捕捉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前沿风口,捕捉先机。

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科教资源。目前,全市ESI全球前1%学科增至150个,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数量全国第二;在穗外籍人才数量比2019年底增长51.1%,居全国第三。广州还构建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培育体系,助力尖端成果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诞生。

从“千年商都”到“全球科创高地”,广州以大海的胸怀,拥抱每一个敢想敢闯的“追梦人”。

广州实践

商业航天托起“太空旅游梦”

从“零基础”到产业链集聚,从“跟跑”到“领跑”,依托科技创新,广州商业航天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跨越。近年来广州紧抓商业航天发展战略机遇率先布局、系统谋划,将商业航天纳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战略先导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布局。以中科宇航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正以硬核科技为引擎,推动广州迈向“南方航天港”,在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育孵化,并在广州落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宇航不久前对外推出“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力箭二号”重型运载火箭、“力箭三号”运载火箭以及“力鸿”系列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力擎”系列液氧煤油发动机等近10件产品。其中,“力箭二号”是一款中型液氧煤油火箭,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8吨,PLUS版更是达到15吨,填补了国内商业航天大运力火箭的空白。“力箭二号”还将承担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验证任务,为我国商业航天相关技术的突破提供重要支撑。

中科宇航还在从化建设了国内首个面向全球开放的400吨级液氧煤油动力系统试验中心,配备200吨、400吨级等试车台,中心不仅将为火箭上天进行最后一道质检,也将为同行、高校、科研机构提供开放共享的试验平台,成为广州商业航天“技术底座”的重要支撑。该中心还计划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

在卫星应用端,广州大学团队正打造“五羊星座”,聚焦低纬度地区空天信息“盲区”,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频次、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为城市基础设施、灾害预警、智慧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今后,大湾区桥梁和道路的细微形变、农田水利设施的细微变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都可以利用高悬于空中的“五羊星座”。

如今,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中科宇航共建“太空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利用微重力实验平台开展太空生物医药研究,探索新药研发与空间生命科学前沿。中大每年向包括中科宇航在内的商业航天企业输送大量硕博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科研—产业—人才”的完美闭环。

从“零基础”到“全链条”,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可控”,广州正以科技赋能,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千年商都正为中国商业航天贡献“广州探索”,这不仅是产业的崛起,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星辰大海的宣言。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广州落子大国重器,突破从0到1

南海潮涌,珠江浪卷。“十四五”期间,广州乘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浩荡东风,在岭南大地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创新画卷。这里既有“最初一公里”的原创突破,更有“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化落地;既有大国重器的“顶天”,更有未来...【详细】

广州日报高技术2025/11/07

广州获2025世界智慧城市大会“能源与环境大奖”

来自广州供电局消息,当地时间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广州市荣膺2025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能源与环境大奖。据了解,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专注于城市和社会智慧化发展及转型的主题展会。此...【详细】

中国新闻网活动2025/11/07

越向上越广州丨让千年文脉“记得”全运热情

珠水悠悠,文明滋长。在广州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的力量始终伴随左右,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精神气质滋养着这座千年商都的城市根脉。牢记殷殷嘱托,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详细】

广州日报广州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