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城市排名跃升 科学技术奖再创佳绩 多位科学家入选院士
11月14日,《自然》杂志官网公布“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广州首次跃居全球第六
20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广州再创佳绩,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5.6%
21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曾木圣、陈新、杨中民、徐瑞华、黄险波5位广州科学家入选,占全省5/9

广州国际生物岛
近日,广州科创佳报频传。亮眼成绩背后,是广州多年来以人才为科技创新发展核心,在创新链上勇于投入、默默耕耘的“开花结果”。有人于实验室坚守,点亮“从0到1”的原创星火;有人进行概念验证,让“从1到10”的雏形淬火成器;有人奔赴产线,促成产业“从10到100”的百花齐放。人才之潮,百川赴海;金融之风,鼓帆助航;创新之轮,飞旋疾驰。如今,广州结下累累科创硕果,正似木棉欲燃,照彻南天。
企业造“士”
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
当前,广州的科技企业数量已达1.35万家,比2015年翻了7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成为培养科技人才的主战场。
新晋5位两院院士中,黄险波院士的身份十分显眼,他担任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高分子材料资源高质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保型阻燃热塑性树脂、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研究。依托他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金发科技成为我国新材料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1000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服务。
传统上,两院院士多出自高校或科研机构。如今,科技企业的顶尖科研人员当选院士,意味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更紧密融合、产业需求和科研供给更精准对接,助力更多科技企业“唱主角”“挑大梁”。这一现象在广州绝非孤例。
2021年,南方电网企业首席科学家饶宏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专攻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主导了世界首个±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攻克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难关。饶宏透露,南方电网正推动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成功落地白云区,支撑广州打造全球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自主研发的“大瓦特·驭电”大模型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科技企业除了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还能直接对接院士专家级的科研力量。2019年,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科协联合启动广州“院士工作站”建设。5年多来,一大批院士专家团队与广州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助力龙头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学家童庆禧与广州市红鹏直升机遥感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完成全景建模相机、高精度三维测量相机、无人机微型排爆吊舱、野外爆炸物无人探测系统等多项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合作院士工作站,共同搭建中国肾活检登记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与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申请多项专利,并开发各类新产品,其中多个产品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形成直接经济效益超2400万元。
精准“滴灌”
让科技人才领军创新
广州始终把科技人才置于创新驱动发展的“C位”。
当前,广州已构建起“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杰出人才”的梯度化培育体系,对具备战略科学家潜力的科技人才给予重点支持。本次当选的黄险波院士,便是在市级人才计划支持下,于环保阻燃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融合的卓越成就。
广州还让领军人才直接担任重大平台“总设计师”,实现“造峰”与“筑巢”同频共振。新当选的陈新院士,同时挂帅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省CIMS重点实验室;徐瑞华院士,则掌舵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把个人学术追求写进国家战略版图。
广州还实施青年博士“启航”、科技菁英“领航”等计划,铺就人才阶梯式成长路径。引导青年才俊直击产业“卡脖子”背后的科学难题,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淬火成钢。徐瑞华院士的成长轨迹就是最佳注脚——从早期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平台建设,每一步都有广州“接力式”护航,最终带领广州肿瘤防治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广州更以“事业留人”为核心理念,用深度产学研融合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陈新院士团队瞄准显示芯片巨量转移“卡脖子”环节,与头部企业联合攻关,推出国际领先的飞行刺晶巨量转移机器人并实现批量出货,一举打破国外垄断,把论文写在了全球产业高地。
对顶尖人才的重视,换来重大成果源源不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揭开28亿年前火山活动之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首次发现镍基超导体,震动全球物理学界;广州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全球首个抗甲流PB2靶向药昂拉地韦片获批上市,为世界流感防控贡献“中国方案”。今天的广州,正以最优生态等待更多科学家成为“城市合伙人”。
海外引才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广州历来重视吸引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来穗创新创业。
2024“海交会”期间,广州就专门针对全球高层次人才,重点面向全球排名前200高校的STEM领域(STEM是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博士、博士后,提供包括创业补贴、住房支持、交通补贴等在内的定向服务,为高端人才回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中国创办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海外人才交流盛会,海交会已成功举办25届,累计吸引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名海外人才参会,被誉为“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交流第一品牌”。2024年海交会上,众多“老海归”喊话“小海归”:“我1985年就回到广州创业了。广州的国际开放程度非常高,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非常不错,我们希望海归人才能投身于创新型企业,广州需要吸引那些能在每个产业最基础环节的关键性技术上实现突破的年轻人。”
2025年海交会将于下月在广州举办。大会将持续开展海外人才创业邀请赛、人才发展环境展、“百万英才汇南粤”——海归人才招聘、实地考察等活动,助力更多顶尖海归人才归国创业。
近年来,广州还在畅通境外高端人才来穗工作方面持续发力,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上升。截至2024年底,在穗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比2019年底增长40.3%,居全国前三。
群贤毕至,科创羊城阔步向前;三喜临门,湾区潮头再立高峰。从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丰收到全球排名的跃升,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全运场景的实战检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广州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科研城市排名跃升 科学技术奖再创佳绩 多位科学家入选院士11月14日,《自然》杂志官网公布“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广州首次跃居全球第六20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广州再创佳绩,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5.6%...【详细】
织密交通网 绘出新“途”景近日,广州机场第二高速南段正式通车,全长46.16公里的高速实现全线贯通,让天河、黄埔等中心城区到白云机场T3航站楼的车程缩至30分钟;同在11月,广南快速路启动试运营,15分钟即可串联中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