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广州网 » 品 宣 » 活动 » 正文

文化之融 百头醒狮与AR共舞

2025-11-11 09:55:06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网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上百头醒狮踏着铿锵锣鼓声,在水舞台腾挪闪转、奔腾起舞。这独一份的磅礴气场,源自岭南水土,属于湾区儿女。当传统醒狮遇上AIGC和AR技术,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激情。

但聚光灯之外,这群舞狮人的故事,始于广州一个个深夜的排练场,也穿梭在白天另一个热闹的“狮超”赛场。他们从祠堂里、市井中走来,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写字楼里打卡的职员、是基层街道的工作人员,是父亲、是儿子,也是女儿。对于他们而言,这场国家舞台上的演出,是岭南醒狮扎根民间、生生不息的力量迸发。

3449dacbbdfb94620f6f.jpeg

开幕式上,醒狮表演的狮头AR特效成为一大亮点。

c744c5f82cc4effb8699.jpeg

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的醒狮表演。

从亚运“狮头”到全运“教头”

“从穿短袖练到穿长袖,我们走了60多天。”回忆起筹备开幕式醒狮表演的日日夜夜,总教练卢浩生恍如昨日。

38岁的卢浩生是广州天河冼村人,是天河区龙狮运动协会的创始人。他9岁入行,跟老教头扎马步,敲锣鼓。18岁那年,他作为“狮头”,与另外四只“狮子”一起,代表中国登上2006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19年后,他以总教练的身份,再次登上国家级运动会开幕式的舞台。这次他的身后站着的是一百多头“醒狮”。

十五运会在家门口举行,卢浩生肩负着召集人员、指导技术和统筹排练的重任。与此同时,另一项任务——选拔广州代表队出征全国狮王挑战赛的“狮超”比赛,也几乎与开幕式排练同期并行,两边都得统筹,难度增加何止一倍。

排练场上,他是严苛的“总教头”。他举着狮头一遍遍亲身示范,甚至逐个检查、纠正队员们的动作,“要摇一下,蓄力,再抛出去,再来!”回到休息室,他又成了所有人的“大家长”,会关注大家有没有吃上宵夜、有没有休息好。

这支登上全运会开幕式的队伍,是卢浩生从全广州的醒狮队中“淘”出来的,最小8岁,最大50岁,涵盖了学生、教练、上班族,有老板也有保安。他们平日散布在广州东南西北,卢浩生便日日奔波在天河、花都、番禺等地,一个个纠正动作、选拔人员。“从零零散散的一帮人,到整整齐齐的一支队伍。”就靠着这样的功夫,卢浩生将星星之火,聚成了燎原之势。

18岁时,他是只管舞好自己的“狮头”,38岁,他成了要确保几百人“零失误”的“总教头”,既当严父也做慈母。看着队员们累得在瑜伽垫上倒头就睡,他心疼;但看到年轻队员们越舞越好、越舞越齐,他又感到无比的自豪。

祠堂里走出的“雄狮少年”

这支队伍,像是从电影走进现实的《雄狮少年》。

队伍里的“头号”狮子黎启贤,19岁,是世界冠军。国际交流大赛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投入到开幕式的排练中来。腼腆慢热的他,聊起那顶张飞狮头时便滔滔不绝:“头上这些毛是很硬的‘牙擦须’,狮被的毛是狼毛做的。”开幕式上,他并没有站在水舞台上,而是在火炬塔下表演唯一一段遵循传统锣鼓点的醒狮跳台特技,虽然不在舞台中心,但他是最特别的“狮子”。

队伍里的“100号”狮子戴斌,16岁,是职校学生。在联排间隙,他时不时一个人拿起狮头,练习与开幕式表演不同的动作——那是为“狮超”比赛准备的。学习醒狮不久的他没有晋级决赛,从耀眼的“狮头”转为幕后的鼓手,但他并未失落太久。他说:“鼓手、锣手在后排,几乎没有镜头。但锣鼓声一起,哪怕紧张得腿抖,也下定决心不能输。”

还有更多平凡的“玩狮人”的故事也很动人。

32岁的李德铖,与卢浩生一样,来自距离开幕式仅10公里外的冼村。

平日里,他是太极工作室的老师。为了参加开幕式的排练,他停了两个月的工作。在奥体中心排练的2个多月里,年纪稍长的“大师兄”李德铖承担起照顾“师弟”“师妹”们的责任,帮年轻人纠正动作,帮忙管理队伍,甚至辅导“小狮子”作业。有时候,孩子的天真顽皮,让他哭笑不得。但真正触动他的,是无论大家多么疲惫,只要一声“玩狮”,所有人都会立刻从地上弹起,全神贯注地投入练习。这或许就是醒狮的魅力。

家住潭村的姚承锋,也懂这份热爱。30岁的他,白天是街道的综合执法队员,晚上是祠堂里“亏本”教授醒狮的教练。“当年,村里前辈在祠堂教我舞狮,也是不为赚钱,只为传承。”传帮带的规矩,姚承锋记了十几年。如今,他也带出了潭村舞狮少年。

狮队里的女孩子们

醒狮,早已不是男性的专利。

20岁的刘琪琪是合兴堂女子醒狮队的队长。她的童年记忆中,总有爸爸舞狮的身影。

“因为爸爸舞狮,我从小就对舞狮文化很好奇,了解之后就深深喜欢上了。”她坦言,因为身体结构、肌肉强度与男性存在差异,一些动作男队员几次就能掌握,女队员要花上几个月,比如“坐头”——将狮头举过头顶的动作——她就练了整整一年。

正是这般岭南女子的韧劲,支撑她一路走来。

今年,这位即将迎来毕业季的姑娘,在排练之余,还要准备毕业答辩和实习。她坦率地分享对未来的打算:工作之余,一定会常回队里,把技艺传给师弟师妹。

被醒狮吸引的,不只土生土长的岭南姑娘。

湖南妹子李欣,在华南师范大学学习舞蹈。来到广州后,她因兴趣加入醒狮队,从此便与醒狮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对记者说,这些从祠堂里走出来的狮子带着一股“真性情”,“100多头‘狮子’也相处得很融洽”。

队伍里更年轻的“女将”,是卢浩生8岁的小女儿卢品潼,和她的搭档,12岁的杨墨怡。她们是开幕式上火炬塔台下三只“小狮子”中唯一的女孩组合。

当同龄人还在夏秋之交的夜晚享受童年时光,她们已经度过了一段与训练场为伴的时光。

在排练间隙漫长的等待时间里,女孩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她们借着体育场射灯玩手影游戏,当然,更多时候,是在赶作业。

年幼的她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场十五运会的意义,但相信2025年那些与队友相扶前行的情谊,都将沉淀为她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不整齐”的他们在开幕式整齐演出

几个月来,不少队员过着“双线作战”的生活:白天在“狮超”赛场比赛,夜晚在奥体中心联排至深夜,到家已是凌晨,第二天又要早早起床工作或上课。他们的背包里常备着红牛和跌打药膏;场馆里、地铁里,靠着狮头打瞌睡,成了队员们的常态。

水舞台是另一个挑战。每次彩排,舞狮队员们的狮头和狮被都会被水浸湿,彩排结束必须立刻摊开晾干,最初从各队带来的狮头甚至有几个已经不能用了。更考验人的是,在水中舞狮,队员容易摔倒,很考验“狮子们”扎马步的基本功。

但相比“狮超”赛场上那些令人惊叹的高难度特技和剧情演绎,开幕式动作编排相对容易,挑战最大的是怎么让团队舞得整齐。这群在民间“野惯了”的“狮子”,各有各的节奏。要将他们锤炼成步调一致的集体,靠的是共同的信念。正如“100号”戴斌所说,跟大家一起站在舞台上,即便站在最后一排,也“不会放松分毫”。

开幕式当晚,百狮收式之际,掌声响彻奥体中心,也在珠江边响起,香江边响起,濠江边响起。

短短几分钟的表演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数百位普通舞狮人的热爱,还藏着粤港澳大湾区共通的乡愁、乡音、乡情、乡韵。醒狮,不仅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记忆,这也是中华民族基因深处的记忆。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