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研讨会在京举行 《珠江》全网播放量已超1.7亿
11月24日,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珠江》展开深入研讨,对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作水准及社会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认为,纪录片《珠江》填补了中国大江大河电视纪录片的“珠江”空白,不仅追溯历史,更映照当下,既大气磅礴又充满烟火气,引发观众“同饮一江水”的情感共鸣,展现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胥加仕,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新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中国广电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阳天,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陈小锐等参加本次研讨会。

蓝天白云下的珠江美景。

立足珠江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广州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两年来,《珠江》主创团队和工作专班本着“出精品、攀高峰”的追求,全力以赴投入纪录片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市委宣传部充分尊重主创团队的创作自由,同时提出了四条原则性、指导性的意见:
一是政治站位上要有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护江河文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论述,确保纪录片创作的正确方向。二是内涵挖掘上要有深度。把珠江流域的千里山脉、水脉与千年文脉、商脉串联起来,既拍出一条美丽珠江,更拍出一条历史珠江、文化珠江、商贸珠江、烟火珠江,立足珠江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三是地域覆盖上要有广度。珠江全长2320公里,覆盖范围包括云、贵、湘、赣、桂、粤六省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纪录片在立足广州这座珠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要充分辐射和观照到整个珠江流域,体现广州为大江大河立传、为国家文化建设作贡献的格局和担当。四是艺术表现上要有亮度。作为江河题材的纪录片,要适应多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传播规律,不仅要注重整体效果,而且每个段落、每个切片都要能成为精美的传播产品,能够在网络上产生大流量,赢得各个层次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切实把《珠江》打造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视艺术精品。
为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提供可借鉴的生动实践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人类逐水而聚,文明因水而兴,江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更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珠江是我国南方的母亲河,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六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环北部湾城市群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福地。
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部署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要求以流域为单元,传承弘扬水文化,推动水文化繁荣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推出大型人文纪录片《珠江》恰逢其时,意义深远。纪录片生动展现了水利枢纽工程、广东供水工程、珠江河口等景观,为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提供了可感知、可传播、可借鉴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将积极联合流域内各省区和有关方面,以《珠江》纪录片为契机,推动水文化繁荣发展,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贡献珠江水利力量。
广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露表示,《珠江》首播的成功是一个开始,广州台也已经启播,接下来还会登陆爱奇艺、凤凰卫视等平台。《珠江》的播出,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单一的影像成就,更是奏响了宏大的IP序章,从热播作品到活态文化符号是未来我们要深挖的。
“从纪录片开始,我们要挖掘可持续、可生长、可链接的文化符号,让珠江故事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影像的生命在于不断生长,我们也致力于开发出符合新媒体语境的短视频内容,让《珠江》的叙述持续年轻。让我们共同托举,让珠江的文化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为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为推动文明互鉴奉献一份坚定的力量。”杨露说。
向下扎根 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作为总导演,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们团队始终秉持打造一部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这个核心目标。”谈及纪录片《珠江》的创作理念,总导演徐洁表示,创作团队的核心思想是紧紧围绕珠江作为“面向大海的开放之河”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定位,突出她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务实的精神,并深刻挖掘其先锋性、实验性对当下和未来的引领力。思想提炼层层递进,确保论述准确、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
徐洁表示,《珠江》侧重于文化的开掘,要把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价值定位、文化积淀表现出来。同时,又拥抱烟火气和人文温度。“我们坚定地向下扎根,镜头不仅捕捉珠江的壮阔,更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早茶的热气、粤剧的婉转唱腔、珠江流域的水上生活、大湾区青年的双城日常……让‘纪实的亲和性’作为作品的底色。我们聚焦‘人’,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的变迁。”
“在现实和历史的定位方面,我看到了一条面向大海的珠江,商贸是主线,开放、包容、务实。在珠江的时代意义方面,我看到了珠江具有时代的先锋性、敢想敢干的实验性、生活方式的不可或缺性。”徐洁说,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成章的单元。以点带面,重点呈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广州,同时带出全流域的面貌。
徐洁表示,当创作团队选择打破“地理志”框架,从地理线性到文明脉络,用开放使命串起历史与现实的表述时,对于具体创作的导演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要以这条江为轴,并在这个维度上形成多个平行时空。这种在整体叙事结构中,采用“散点透视”而非“焦点叙事”,允许多线索、多时空跳跃的叙事方式,是创作之初就确定的创新突破点。
徐洁表示,《珠江》采用多时空线索并置,体悟与讲述交织的风格样式。这样既不陷于纪实性地讲故事中,又不是一味地用空镜泛泛而谈,而是在故事表达中相互交融、互为表里。创作团队不仅注重思想认同,更重要的是珠江流域人民的情感认同,生活方式的认同。“我们注重人物的情绪反应、精神层面的情感流露。镜头语言努力与表现对象建立一种交流关系、一种真诚的‘点赞’视角——让观众感受到珠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符号,她就流淌在人民真实的笑脸、日常的生活与共同的血脉里。”
徐洁指出,《珠江》的创作,是一次对国家级平台纪录片如何兼具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的深度探索。它以扎实的学术性为骨架,以真挚的人文温度为血肉,以创新的视听表达为羽翼,最终指向对珠江文化开放、包容、务实这一核心价值的深度开掘与未来引领。
看懂《珠江》 热爱珠江
《珠江》是中国首部全景式梳理2320公里珠江的人文纪录片,以海事为中心、商贸为主线,生动记录了珠江流域的生态和社会变迁。该片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出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自2025年11月9日至16日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来,在业界和观众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让更多的人了解珠江、热爱珠江。
截至11月23日20时,该片全网播放量超1.7亿;微博相关话题在全国多地登上热搜榜,阅读量突破1亿;跻身B站纪录片频道“热门推荐”第二位,并连续三天获首页焦点推荐。
四大亮点 焕发光彩
原创音乐
《珠江》根据每一集的主题专门创作了歌曲,为各集赋予了独立音乐标识。词曲作者将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旋律肌理,每首作品都承载着对珠江人文的鲜活注解。插曲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深度绑定,为人文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带来新意。
科技赋能
成片为追求写意性表达,采用新技术360度时间冻结阵列拍摄去表现历史人物故事、超清陀螺仪航拍及穿越机代表不同视角、8k超高清摄影,连同AI元素、动画包装,调动多视觉效果来推进全片的节奏和时代感,让观众时刻沉浸在一个充满视觉张力的珠江之中。
影像美学
影像实现上,追求高度辨识性的美学风格:在叙事简省的前提下,游走于现实与想象、当下与历史之间,并挖掘了大量鲜活事例,去服务于主题表达。
解说升华
精心打磨解说词,力图在准确传递思想、信息的同时,兼具文学性和感染力,成为结构叙事、升华主题的有机部分。《珠江》邀请李立宏老师担纲配音,持续强化文化大片的风格气质。
我们的核心思想是紧紧围绕珠江作为“面向大海的开放之河”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定位,突出她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务实的精神,并深刻挖掘其先锋性、实验性对当下和未来的引领力。思想提炼层层递进,确保论述准确、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
——总导演徐洁